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输血后肝炎的概述

2025.08.21 17:54

输血后肝炎是指在接受输血后,因感染肝炎病毒而引起的肝炎。主要的肝炎病毒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其他一些病毒。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已经显著降低了输血传播肝炎的风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未经过严格筛查的血液中。

输血后肝炎的发生主要与血液制品的安全性有关。过去,由于对肝炎病毒的认识不足,许多感染者在未被发现的情况下捐献了血液,导致受血者感染。随着血液筛查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对HBV和HCV的检测,输血后肝炎的发生率已经大幅降低。仍需注意的是,某些病毒在感染早期可能无法被检测到,因此在输血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输血后肝炎的临床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部分患者可能在感染后数周甚至数月内没有明显症状,导致延误诊断和治疗。

在接受输血时,需特别关注血液来源的安全性,确保所用血液经过严格的筛查和检测。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慢性肝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需在输血前进行充分评估,并在输血后定期监测肝功能。患者在输血后如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肝炎的可能性。对于已经感染肝炎病毒的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能够有效减轻肝脏损伤,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尽管输血后肝炎的风险已经降低,但仍需保持警惕,确保血液安全,以保障患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