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什么是慢性硬膜下血肿

2025.08.18 14:54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由头部外伤引起,尤其是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这种情况发生时,血液在硬膜与脑表面之间的空间内积聚,形成血肿。由于出血发生缓慢,症状可能在受伤后数周甚至数月才显现,使得诊断变得复杂。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成通常与轻微的头部外伤有关,尤其是在脑萎缩或血管脆弱的个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肿逐渐增大,可能导致头痛、意识模糊、记忆力减退、运动协调障碍等症状。患者可能会经历认知功能下降,甚至出现癫痫发作。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能够清晰显示血肿的存在及其大小,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观察、药物管理以及在必要时进行外科手术以排除血肿,减轻对脑组织的压迫。

在管理慢性硬膜下血肿时,需特别注意一些事项。首先,定期进行神经系统评估,以监测症状的变化和病情的发展非常重要。其次,患者在恢复期间应避免剧烈活动,以降低再次受伤的风险。老年患者在使用抗凝药物时需谨慎,因为这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预后,任何出现相关症状的个体应尽早就医。家属和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给予更多关注,确保其安全,防止跌倒或其他意外伤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