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什么是硬膜下血肿

2025.01.07 17:53

硬膜下血肿是一种常见的颅内损伤,通常发生在头部外伤后,血液在硬膜与脑表面之间的硬膜下腔积聚。它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急性硬膜下血肿通常由剧烈的头部撞击引起,而慢性硬膜下血肿则可能在轻微外伤后数周甚至数月内逐渐形成,尤其在老年人或有抗凝治疗的人群中更为常见。

硬膜下血肿的病理机制主要是由于头部外伤导致脑血管破裂,血液渗漏到硬膜下腔。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症状通常会在外伤后不久出现,包括头痛、意识障碍、呕吐、癫痫发作等,严重时可导致昏迷或死亡。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症状则较为隐匿,可能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头痛、认知障碍、步态不稳等,常常被误认为是老年痴呆或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诊断通常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能够清晰显示血肿的存在及其大小。治疗方面,急性硬膜下血肿通常需要通过手术清除血肿,以减轻颅内压并保护脑组织,而慢性硬膜下血肿则可能通过穿刺引流或手术来处理。

在处理硬膜下血肿时,需要特别注意几个方面。首先,及时就医是关键,任何头部外伤后出现异常症状都应引起重视,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其次,术后观察至关重要,患者需要在医院进行监测,以防止血肿复发或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康复也不可忽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物理治疗和认知训练,以帮助恢复正常生活功能。预防措施同样重要,尤其是对于高风险人群,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佩戴安全头盔等,减少头部外伤的发生。通过综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硬膜下血肿带来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