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什么是妊娠合并乙型肝炎

2025.08.19 16:15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是指在怀孕期间,孕妇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这种情况可能对母亲和胎儿的健康产生影响。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感染,通常通过血液、性接触或母婴传播。妊娠期的女性如果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的健康风险,包括肝功能损害、肝炎加重以及对胎儿的潜在影响。

在妊娠期,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风险增加,尤其是在分娩时,病毒可能通过母亲的血液或体液传递给新生儿。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在母亲的HBVDNA水平较高时。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可能导致孕妇的肝脏负担加重,增加肝炎发作的风险,甚至可能引发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妊娠期的乙型肝炎患者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以确保母亲和胎儿的健康。

对于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女性,注意事项包括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病毒载量监测,以评估病情的变化和治疗的必要性。孕妇在怀孕期间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安排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同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婴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应接受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分娩方式的选择也应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剖宫产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被推荐以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女性在产后也需继续接受定期的随访和治疗,以确保肝脏健康和预防病毒的再次激活。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管理需要综合考虑母亲和胎儿的健康,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降低潜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