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彬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妇科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治疗

2025.04.28 17:44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以降低病毒载量、定期监测肝功能及病毒学指标、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分娩后及时进行母婴阻断、加强营养支持及休息。具体分析如下:

1.抗病毒治疗以降低病毒载量: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时,若病毒载量较高或肝功能异常,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如替诺福韦等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少母婴传播风险。治疗期间需严格监测药物安全性及疗效,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2.定期监测肝功能及病毒学指标:妊娠期间需定期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载量等指标,评估病情进展。通过动态监测可及时发现肝功能异常或病毒活动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监测频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而定,通常每1-2个月进行一次。

3.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抗病毒药物需优先选择安全性高、致畸风险低的品种。替诺福韦和拉米夫定在妊娠期应用较为安全,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确保母婴安全。

4.分娩后及时进行母婴阻断:新生儿出生后需立即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传播。这一措施可显著降低新生儿感染风险,接种方案需严格遵循国家指南。母亲产后仍需继续监测肝功能及病毒学指标。

5.加强营养支持及休息: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需保证充足营养摄入,尤其是蛋白质和维生素,以支持肝脏修复和胎儿发育。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改善肝功能及整体健康状况。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管理需多学科协作,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通过规范治疗和综合干预,可有效控制病情,降低母婴传播风险,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