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低血压休克补液有什么要注意的

2025.03.07 20:05

低血压休克补液需注意补液速度、补液量、液体选择、监测指标、个体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1.补液速度:低血压休克时补液速度需根据病情调整,初期可快速补液以迅速提升血压,但需避免过快导致心肺负担加重。快速补液适用于严重低血压或休克早期,可通过静脉输液泵控制速度,通常初始速度为每分钟500毫升至1000毫升。随着血压回升,速度应逐渐减慢,避免液体过量。对于老年患者或心功能不全者,补液速度需更加谨慎,以防诱发心力衰竭。

2.补液量:补液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需综合考虑失血量、尿量、血压变化等因素。过量补液可能导致肺水肿或心力衰竭,而补液不足则无法有效纠正休克。通常以中心静脉压和尿量作为补液量的参考指标,中心静脉压维持在5至12厘米水柱为宜,尿量每小时不少于30毫升。对于严重失血性休克,补液量可适当增加,但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3.液体选择:补液时应优先选择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因其能迅速扩充血容量且副作用较少。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或白蛋白可在必要时使用,但需注意其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或肾功能损害。晶体液适用于大多数低血压休克患者,因其能快速分布到血管外间隙,有效扩充血容量。胶体液则适用于需要长时间维持血容量的患者,但需谨慎使用,避免过量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4.监测指标:补液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尿量、中心静脉压等指标,以评估补液效果并及时调整方案。血压回升至正常范围且稳定是补液有效的标志,尿量增加表明肾脏灌注改善。中心静脉压监测有助于判断血容量状态,避免补液过量或不足。对于重症患者,还需监测动脉血气分析,以评估组织氧合情况。

5.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补液的反应存在差异,需根据年龄、基础疾病、休克原因等因素制定个性化补液方案。老年患者、心功能不全者或肾功能不全者需更加谨慎,避免补液过快或过量。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补液需结合抗感染治疗,以改善微循环障碍。对于创伤性休克患者,补液需结合止血措施,以纠正失血性休克。

低血压休克补液是一项复杂的治疗过程,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及个体差异。补液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及时调整补液速度和量,以确保治疗效果并避免并发症。合理的补液方案能有效纠正休克,改善组织灌注,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