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雯敏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皮肤性病科

输血发生过敏反应怎么避免

2024.11.27 15:50

输血发生过敏反应可通过严格筛查血液、输血前用药、减慢输血速度、避免再次接触致敏原、加强监测来避免。具体分析如下:

1.严格筛查血液:严格的血液筛查能够排除含有过敏物质的血液进入受血者体内。对献血者的血液进行全面检测,包括检测各种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血浆蛋白抗体等。有助于从源头上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风险,确保输入的血液是安全可靠的,降低受血者接触到致敏源的可能性。

2.输血前用药:输血前使用抗过敏药物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例如,可使用抗组胺药物,能够阻断组胺的作用,组胺是过敏反应中引起许多症状的重要介质。提前用药可以减轻或抑制身体对可能输入的致敏物质的过敏反应,在输血过程中为受血者提供一定的保护。

3.减慢输血速度:减慢输血速度可以降低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当输血速度较慢时,受血者的身体有更多时间来适应输入的血液成分。如果有轻微的过敏反应发生,缓慢的输血速度也能给医护人员足够的反应时间来采取措施,避免过敏反应迅速恶化。

4.避免再次接触致敏原:了解受血者的过敏史至关重要,有助于避免再次输入含有相同致敏原的血液。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医护人员可以对血液进行更精准的筛选,防止受血者再次接触到曾经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从而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5.加强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加强对受血者的监测能够及时发现过敏反应的早期迹象。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受血者的生命体征、皮肤状况等,一旦发现异常,如皮肤瘙痒、红斑、呼吸急促等过敏症状,就可以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过敏反应进一步发展。

输血过敏反应是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通过上述多种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保障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受血者的输血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