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时应给予该病人哪些护理

2025.03.07 20:05

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时应给予病人心电监护、氧气吸入、镇痛镇静、卧床休息、心理护理。具体分析如下:

1.心电监护: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入院后需立即进行心电监护,持续监测心率、心律及ST段变化。心电监护可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异常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监护过程中需注意电极片位置正确,避免干扰信号,同时密切观察心电图波形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氧气吸入: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常伴有心肌缺氧,给予氧气吸入可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心肌供氧。一般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控制在2-4L/min。吸氧过程中需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同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更换吸氧装置,预防感染。

3.镇痛镇静: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常伴有剧烈胸痛,需及时给予镇痛药物缓解症状。常用药物如盐酸哌替啶等,需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可适当给予镇静药物,减轻病人焦虑情绪,降低心肌耗氧量。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呼吸抑制等并发症。

4.卧床休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卧床期间需协助病人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如翻身、洗漱等。同时指导病人避免用力排便,必要时给予缓泻剂。卧床休息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至少持续24-48小时,待病情稳定后逐步增加活动量。

5.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常伴有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需给予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病人诉求,解释病情及治疗方案,增强治疗信心。同时指导病人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等,缓解紧张情绪。必要时可请心理医生会诊,给予专业心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急症,入院后的护理措施对预后至关重要。除上述护理要点外,还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症。护理过程中需注意个体化原则,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调整护理方案。同时需加强健康教育,指导病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复发。通过全面、细致的护理,可有效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