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需要注意哪些

2025.03.07 20:04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需注意监测生命体征、控制疼痛、保持呼吸道通畅、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具体分析如下:

1.监测生命体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持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心电监护有助于观察心律失常等变化,必要时进行心电图检查。血压监测可评估心脏功能,避免低血压或高血压加重病情。血氧饱和度监测可确保组织供氧充足,防止缺氧引发并发症。护理人员需熟练掌握监测设备的使用,准确记录数据并及时报告医生。

2.控制疼痛:心肌梗死常伴随剧烈胸痛,需及时给予镇痛药物缓解症状。常用药物包括硝酸甘油、吗啡等,需注意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护理人员需观察患者疼痛程度和性质,评估镇痛效果,防止药物过量或不良反应。同时,需指导患者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减少心肌耗氧量。疼痛控制有助于改善患者舒适度,降低心脏负担。

3.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需确保呼吸道通畅。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采取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和减轻心脏负担。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提高血氧浓度。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和深度,及时发现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对于痰液较多的患者,需协助排痰,防止呼吸道阻塞。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助于改善氧合,减轻心脏负荷。

4.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焦虑、恐惧等情绪,需进行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耐心倾听患者主诉,给予情感支持和安慰。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增强治疗信心。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缓解紧张情绪。鼓励家属参与护理,提供情感支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5.预防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易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需采取预防措施。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防止心脏负荷过重。遵医嘱给予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评估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有助于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护理工作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护理人员需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全面、细致的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护理人员需与医生、家属密切配合,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促进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