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胃部有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2025.02.23 12:28

胃部有息肉可能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胃部慢性炎症引起的。具体分析如下: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生存在人的胃部及十二指肠内的革兰氏阴性菌。引发的炎症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从而形成息肉。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使用的方案。

2.胆汁反流:当十二指肠内的胆汁反流进入胃内时,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胃黏膜在这种持续的刺激下,黏膜上皮细胞不断增生修复,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增生,进而形成息肉。对于胆汁反流,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如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等,来减少胆汁反流的情况。

3.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的突变或遗传易感性可能使个体更容易患上胃部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的胃部等消化道部位可能出现多发性息肉。对于有遗传因素影响的胃部息肉患者,需要密切进行胃镜检查监测,以便早期发现息肉的变化并及时处理。

4.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油腻、腌制、烟熏等刺激性食物,或者饮食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会对胃黏膜造成反复的刺激和损伤。胃黏膜为了修复损伤会不断增生,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产生息肉。改善饮食习惯,保持饮食均衡、规律,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减少胃部息肉的发生风险。

5.胃部慢性炎症:慢性胃炎等慢性胃部炎症会使胃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炎症细胞释放的各种炎症介质会刺激胃黏膜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从而促使息肉的形成。针对胃部慢性炎症,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使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来减轻炎症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尤其是对于有胃部息肉家族史或者胃部不适症状的人群,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胃部息肉相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