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胃多发性胃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2024.12.03 11:23

胃多发性胃息肉的引起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胃部慢性炎症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部后,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和损伤,引发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刺激会使胃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生,从而形成胃息肉。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提倡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交叉感染。

2.胆汁反流:胆汁反流至胃内,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胃黏膜在这种不良刺激下,细胞代谢发生紊乱,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异常,进而导致胃息肉的形成。为了减少胆汁反流,应避免暴饮暴食,进食后不要立即平卧,睡觉时可适当抬高床头。

3.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的突变或遗传易感性可能使个体更容易患上胃多发性胃息肉。家族中有胃息肉病史的人,其患病风险相对较高。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是很有必要的,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4.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油腻、腌制、烟熏等刺激性食物,或者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会对胃黏膜造成持续的损害。胃黏膜在反复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细胞容易发生异常增生,最终形成息肉。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5.胃部慢性炎症:慢性胃炎等慢性胃部疾病会使胃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炎症因子不断刺激胃黏膜细胞,促使细胞增殖加快,增加了胃息肉形成的可能性。积极治疗胃部慢性炎症,遵循医嘱用药,有助于改善胃部环境。

胃多发性胃息肉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息肉的变化情况,若息肉出现增大、恶变等迹象,可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