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多发性胃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2024.12.03 11:23

多发性胃息肉的引起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遗传因素、胃部慢性炎症、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生存在人的胃部及十二指肠内的革兰氏阴性菌,引发的炎症会刺激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从而导致胃息肉的形成。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口口传播,如共用餐具等。在胃内,会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得胃黏膜在修复过程中出现异常增生,进而产生息肉。

2.胆汁反流:当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时,胆汁会反流进入胃内。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和损害,引起胃黏膜的炎症反应。这种长期的炎症刺激会促使胃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生,最终形成胃息肉。

3.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的突变或遗传易感性可能使个体更容易患上多发性胃息肉。如果家族中有胃息肉或胃癌等相关疾病的病史,家族成员患多发性胃息肉的风险会相对较高。遗传因素可能影响细胞的生长调控机制,使得胃黏膜细胞更容易出现异常增生。

4.胃部慢性炎症:长期的慢性胃炎,如萎缩性胃炎等,会使胃黏膜处于持续的炎症状态。炎症细胞释放的各种炎症介质会刺激胃黏膜上皮细胞,干扰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化过程,导致细胞过度增殖,进而引发胃息肉。

5.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饮食、过度食用腌制食品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例如,吸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酗酒会刺激胃黏膜,高盐和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等物质具有致癌性,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增加了胃息肉发生的可能性。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积极治疗胃部疾病,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胃部的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