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概述是什么

2025.01.07 17:53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是一种由于头部外伤引起的脑部损伤,表现为硬脑膜下腔内血液积聚。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脑部受到剧烈撞击后,尤其是在老年人和有抗凝治疗史的患者中更为常见。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脑组织与硬膜之间的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迅速积聚,进而对脑组织造成压迫,影响其正常功能。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头痛、意识障碍、呕吐、癫痫发作等。患者可能在受伤后短时间内表现出意识清醒,但随着血肿的扩大,意识水平可能迅速下降。影像学检查,特别是CT扫描,是确诊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主要手段,能够清晰显示血肿的大小、位置及其对周围脑组织的影响。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外科手术,尤其是在血肿体积较大或患者出现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时,手术清除血肿可以有效减轻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对于小型血肿且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可能采取观察和保守治疗的方式。

在处理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时,需特别注意患者的整体状况和病史,是否有抗凝药物使用或其他影响凝血功能的疾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因此一旦出现头部外伤后有相关症状,及时就医是必要的。同时,术后监测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关注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再出血、感染等,也是护理的重要环节。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加强随访和评估,以便在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是一种严重的颅脑损伤,需要医务人员具备高度的警觉性和专业知识,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