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什么是硬脑膜下血肿

2025.01.07 17:53

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在脑部硬脑膜与脑表面之间的腔隙内积聚的血液,通常由外伤引起,尤其是在头部受到撞击后。它可以导致脑组织的压迫,进而影响脑功能,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通常与头部外伤相关,但在某些情况下,老年人或有凝血障碍的人群也可能在没有明显外伤的情况下发生。

硬脑膜下血肿的形成机制主要是由于脑部外伤导致的血管破裂,血液从破裂的血管流入硬脑膜下腔。根据血肿的形成速度,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硬脑膜下血肿通常在外伤后24小时内发生,症状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呕吐等,病情发展迅速,需及时就医。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则可能在外伤后数周甚至数月才显现症状,常见于老年人,症状可能较轻,容易被忽视,但随着血肿的增大,可能会出现逐渐加重的头痛、神志改变等表现。诊断通常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能够清晰显示血肿的大小和位置。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药物治疗和手术引流,具体选择取决于血肿的大小、患者的症状及整体健康状况。

在处理硬脑膜下血肿时,有几个注意事项需要牢记。首先,任何头部外伤后出现的异常症状都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以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其次,尤其是老年人或有凝血问题的人群,应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避免因小伤引发严重后果。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以确保血肿的恢复情况良好。家属和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神经功能变化,及时报告医生,以便进行必要的干预。硬脑膜下血肿虽然可以通过适当的治疗得到控制,但早期发现和干预是关键,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