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便血可导致哪些疾病

2024.12.27 06:49

便血可导致贫血、失血性休克、肠道感染加重、肛周疾病恶化、肿瘤延误诊断。具体分析如下:

1.贫血:便血意味着血液的丢失,如果长期慢性便血,身体内的铁元素等造血原料会随着血液流失,红细胞生成不足,就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影响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降低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2.失血性休克:当便血的量比较大且速度较快时,身体短时间内大量失血,血容量急剧减少。这会导致心脏输出量不足,无法满足身体重要器官的灌注需求,进而引发失血性休克。患者会出现血压急剧下降、意识模糊、四肢厥冷等严重症状,若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3.肠道感染加重:便血可能是肠道感染的一个症状,如细菌性痢疾等。便血中的血液为肠道内的细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菌的繁殖生长,从而加重肠道感染的程度。肠道感染加重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还可能导致肠道黏膜进一步受损,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

4.肛周疾病恶化:如果便血是由肛周疾病引起的,如痔疮、肛裂等,长期便血会使肛周局部的炎症持续存在。血液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容易滋生细菌,导致肛周感染加重。对于痔疮患者,便血可能会使痔核肿胀加剧,疼痛加重,甚至可能引发内痔脱出嵌顿,增加治疗的难度和患者的痛苦。

5.肿瘤延误诊断:便血可能是肠道肿瘤的早期症状之一,如结肠癌、直肠癌等。如果患者忽视便血症状,没有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可能会延误肿瘤的诊断。随着时间的推移,肿瘤可能会不断发展,发生转移,从早期的可治愈阶段发展到晚期难以治疗的阶段,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

便血是身体发出的一个危险信号,一旦发现便血,无论出血量多少,都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包括粪便常规、肠镜等检查,以明确便血的原因,尽早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血相关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