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为什么感染性心内膜炎容易形成脑栓塞

2025.03.07 20:05

感染性心内膜炎容易形成脑栓塞的原因包括心脏瓣膜上的赘生物脱落、赘生物易碎且富含细菌、血流动力学改变、免疫反应导致血管损伤以及脑部血管的特殊解剖结构。具体分析如下:

1.心脏瓣膜上的赘生物脱落: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心脏瓣膜上会形成赘生物,这些赘生物由细菌、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组成。由于心脏的持续跳动和血流的冲击,赘生物容易脱落,脱落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脑部血管,导致脑栓塞。

2.赘生物易碎且富含细菌:赘生物结构松散,容易碎裂,且内部含有大量细菌。这些细菌在赘生物脱落后,随血流进入脑部,不仅引起栓塞,还可能引发感染性栓塞,进一步加重脑部损伤。

3.血流动力学改变:感染性心内膜炎会导致心脏功能受损,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血流速度减慢或紊乱,增加了赘生物脱落和栓塞的风险。血流的不稳定性使得脱落的赘生物更容易在脑部血管中停留,形成栓塞。

4.免疫反应导致血管损伤:感染性心内膜炎引发的全身性免疫反应,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壁变得脆弱。受损的血管更容易被脱落的赘生物堵塞,形成栓塞。免疫反应还可能引发血管炎症,进一步加重栓塞的风险。

5.脑部血管的特殊解剖结构:脑部血管较为细小且分支众多,血流速度相对较慢。这种特殊的解剖结构使得脱落的赘生物更容易在脑部血管中停留,形成栓塞。脑部血管的侧支循环较少,一旦发生栓塞,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程度更为严重。

感染性心内膜炎形成脑栓塞的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病理生理过程。除了上述原因外,患者的个体差异、感染病原体的种类、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也会影响脑栓塞的发生和发展。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至关重要,以降低脑栓塞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