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颖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三级甲等 妇科

血瘀是什么

2025.04.02 17:19

血瘀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血液在体内运行不畅或停滞,导致局部或全身出现病理变化的状态。血瘀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气滞、寒凝、热毒、外伤等,其表现通常为疼痛、肿块、皮肤青紫、舌质紫暗等症状。血瘀不仅是许多疾病的病理基础,也是中医治疗中需要重点调理的环节。

血瘀的形成机制复杂,涉及气血运行的失调。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互依存。当气机不畅时,血液的运行也会受到影响,导致血瘀。例如,情绪抑郁、长期压力过大会引起气滞,进而导致血瘀。寒邪侵袭会使血液凝滞,热邪则可能灼伤血液,使其黏稠度增加,形成血瘀。外伤或手术也可能直接损伤血管,导致局部血液淤积。血瘀的病理表现多样,常见的有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夜间加重,以及皮肤出现瘀斑、舌下静脉曲张等。在女性中,血瘀还可能导致月经不调、痛经甚至不孕。

在调理血瘀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具体病因和症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温经散寒等。药物方面,丹参、红花、桃仁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材常被使用。针灸、推拿等外治法也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血瘀症状。饮食调理也是重要手段,适量摄入具有活血作用的食物,如黑木耳、山楂、生姜等,有助于改善血瘀体质。

血瘀的调理需因人而异,不可盲目使用活血化瘀药物。过度活血可能导致出血或其他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有出血倾向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理。同时,血瘀的形成往往与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如久坐不动、饮食不节、情绪波动等。改善生活方式,保持适度运动,调节情绪,对于预防和缓解血瘀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