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春红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妇产科

怎样诊断产后出血

2025.04.14 16:14

产后出血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病史:详细了解产妇的孕产史、分娩方式、产程情况以及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史。病史中需关注是否有多次流产、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高危因素。询问产妇是否有使用抗凝药物或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家族史。通过病史的全面了解,可以初步判断产后出血的可能原因,为后续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2.临床表现:观察产妇的出血量、出血速度以及伴随症状。产后出血通常表现为阴道大量出血,可能伴有血块。产妇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心悸、乏力等失血性休克的表现。严重时,产妇可能出现意识模糊、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危急症状。临床表现的观察有助于及时判断出血的严重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3.体征:通过体格检查评估产妇的生命体征和子宫情况。检查产妇的血压、脉搏、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评估是否存在休克。触诊子宫,观察子宫的收缩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子宫收缩乏力。检查阴道和宫颈,排除产道损伤。体征的全面检查有助于明确出血的部位和原因,为治疗提供依据。

4.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以评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判断失血程度。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评估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血型检查为输血做好准备。实验室检查的结果有助于明确出血的原因和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5.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进行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子宫的大小、形态,判断是否存在胎盘残留或子宫破裂。CT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出血的部位和范围,排除其他脏器损伤。影像学检查的结果有助于明确出血的病因,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产后出血的诊断需要综合多方面信息,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挽救产妇生命至关重要。可以明确出血的原因和严重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早期识别和干预是降低产后出血死亡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