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概述

2025.08.19 16:15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妊娠并发症,通常发生在妊娠晚期,尤其是妊娠20周至产后几天内。此病症的特征是肝脏内脂肪异常积聚,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严重时甚至危及母婴生命。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与遗传因素、代谢异常及妊娠相关的生理变化密切相关。此病症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乏力、黄疸等。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肝功能指标异常,尤其是转氨酶水平显著升高。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可帮助确认肝脏脂肪浸润的程度。对于高危人群,如肥胖、糖尿病或有家族史的孕妇,应加强监测,以便及早发现潜在问题。

在管理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时,首先需确保母体和胎儿的安全。治疗方案通常包括及时终止妊娠,尤其在病情严重时,剖宫产可能是必要的选择。支持性治疗如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和监测肝功能也十分重要。对于轻度病例,密切观察和定期随访可能足够。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和干预密切相关,若未能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肝衰竭、出血倾向或多脏器功能障碍。孕妇在妊娠期间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不适症状,以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