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肝性脑病怎么治疗

2025.01.11 12:14

肝性脑病的治疗包括去除诱因、营养支持治疗、减少肠内氮源性毒物的生成与吸收、促进体内氨的代谢、调节神经递质等。具体分析如下:

1.去除诱因:肝性脑病常由多种诱因引发,如消化道出血、感染、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应及时止血、清除肠道积血,可采用内镜下止血等方法。感染患者需根据感染类型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例如低钾血症时及时补钾。去除这些诱因有助于阻止肝性脑病的进一步发展。

2.营养支持治疗:保证足够的热量供给对肝性脑病患者至关重要。一般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每日提供1200-1600千卡热量。尽量减少蛋白质的摄入,尤其是在肝性脑病急性发作期,可减轻肝脏负担。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以植物蛋白为佳,因其含支链氨基酸较多,可调节芳香族氨基酸与支链氨基酸的比例,减少假性神经递质的形成。

3.减少肠内氮源性毒物的生成与吸收:清洁肠道可减少氨等毒物的吸收。可采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灌肠,禁用肥皂水灌肠,因为肥皂水呈碱性,会增加氨的吸收。口服不吸收双糖如乳果糖,可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为乳酸和醋酸,降低肠道pH值,使肠道内的NH₃转变为NH₄⁺,从而减少氨的吸收。口服抗生素如新霉素、甲硝唑等,可抑制肠道细菌生长,减少氨的生成。

4.促进体内氨的代谢:临床上常用鸟氨酸-门冬氨酸等药物。鸟氨酸-门冬氨酸可促进鸟氨酸循环,加速氨的代谢,将有毒的氨转化为无毒的尿素排出体外。谷氨酸钠或谷氨酸钾等药物也可与氨结合形成谷氨酰胺,降低血氨浓度,但使用时需注意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情况,避免引起碱中毒等不良反应。

5.调节神经递质:对于有严重精神症状的患者,可使用氟马西尼等药物。氟马西尼是苯二氮䓬受体拮抗剂,可改善肝性脑病患者的意识状态。支链氨基酸制剂可纠正血浆氨基酸失衡,竞争性抑制芳香族氨基酸进入大脑,减少假性神经递质的形成,对改善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也有一定作用。

在肝性脑病的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血氨水平等指标。同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脏负担或损害的药物。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家属做好健康宣教,告知饮食等方面的注意要点,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