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有哪些表现

2025.07.23 08:36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且活动后加重、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翻身或起坐困难、无明显外伤史也可发生骨折、可能伴随神经压迫症状如肢体麻木或无力。具体分析如下:

1.腰背部疼痛且活动后加重:疼痛通常位于胸腰段,呈持续性钝痛,站立、行走或改变体位时疼痛加剧,平卧休息可缓解。由于椎体骨质强度下降,轻微压力即可导致骨小梁断裂,刺激周围神经末梢引发疼痛。严重时疼痛向肋间或腹部放射,易被误诊为内脏疾病。

2.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多节段椎体压缩骨折会导致脊柱生理曲度改变,胸椎后凸增加形成驼背,累计身高下降可达3-5cm。椎体前缘压缩呈楔形变是典型表现,长期未干预可能引发慢性姿势代偿,加重胸腹腔脏器受压。

3.翻身或起坐困难:椎体稳定性丧失后,脊柱周围肌肉需持续紧张以维持姿势,导致活动功能受限。患者常描述起床需用手支撑,或翻身时需他人协助。部分因疼痛恐惧而减少活动,进一步加速肌肉萎缩和骨量流失。

4.无明显外伤史也可发生骨折:骨质疏松使椎体耐受力显著降低,日常动作如咳嗽、弯腰提物即可诱发骨折。患者可能仅感觉突发背部咯噔声后疼痛,影像学检查才发现陈旧性或新鲜压缩骨折。

5.可能伴随神经压迫症状如肢体麻木或无力:椎体塌陷后骨块向后移位或血肿形成可压迫脊髓或神经根,表现为下肢放射性痛、感觉减退甚至大小便障碍。此类情况需紧急处理以避免不可逆神经损伤。

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剧烈运动或负重。诊断需结合影像学与骨密度检测,治疗包括镇痛、支具固定及抗骨质疏松药物。康复期需在指导下进行核心肌群训练,预防跌倒至关重要。饮食应保证钙与维生素D摄入,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