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缺血性心脏病的分类有哪些

2025.03.07 20:04

缺血性心脏病主要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缺血性心肌病,具体分析如下:

1.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的胸痛,通常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作,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可缓解。其特点是疼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及诱发因素相对固定。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有关,斑块不易破裂,血流受限但相对稳定。患者通常有明确的病史,症状可预测,治疗以药物控制为主,必要时可进行介入或手术治疗。

2.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表现为胸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甚至休息时也可发作。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易发生破裂或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血加重。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高的心肌梗死风险,需紧急处理,包括抗血小板、抗凝、扩血管等药物治疗,必要时进行介入治疗。

3.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持续缺血坏死,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痛,常伴有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心肌梗死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有关,导致心肌血流中断,心肌细胞坏死。心肌梗死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严重类型,需紧急救治,包括溶栓、介入治疗等,以尽快恢复心肌血流,减少心肌坏死范围,改善预后。

4.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指心肌缺血发生时患者无明显症状,但通过心电图、心肌灌注显像等检查可发现心肌缺血的证据。其发生机制与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有关,但患者对缺血的感知阈值较高,或疼痛传导通路受损,导致无症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同样具有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风险,需通过定期检查早期发现,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包括药物控制、生活方式干预等。

5.缺血性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是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心室重构,最终引起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的一种慢性心脏病。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长期供血不足,心肌细胞逐渐坏死、纤维化,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缺血性心肌病表现为心力衰竭的症状,如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治疗以改善心功能、延缓病情进展为主,包括药物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等。

缺血性心脏病是一组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脏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从无症状到严重的心肌梗死不等。不同类型的缺血性心脏病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策略也有所不同。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综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