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2024.12.31 08:14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药物因素、血管因素、感染因素、外伤因素、血液高凝状态。具体分析如下:

1.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具有刺激性,如化疗药物、高渗溶液等。这些药物进入静脉后,可直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膜损伤,进而引发炎症反应。在输液过程中,药物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等情况会加重这种刺激。为避免因药物因素导致静脉炎,在使用刺激性药物时应严格控制药物浓度和输液速度,尽量选择较粗且直的血管进行穿刺。

2.血管因素:血管管径细、弹性差、内膜不光滑等情况容易引发静脉炎。老年人的血管多存在退行性变,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静脉瓣功能减退,血液回流不畅,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风险。对于血管条件不佳的患者,应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在同一血管反复穿刺,以减少血管内膜的损伤。

3.感染因素:细菌感染是静脉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局部皮肤消毒不严格、穿刺部位被污染等都可能导致细菌侵入静脉,引发炎症。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静脉,引起感染性静脉炎。在进行静脉穿刺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

4.外伤因素:静脉局部受到外力撞击、挤压或穿刺损伤等,可破坏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使血小板在损伤处聚集,释放炎症介质,引发静脉炎。在日常护理中,要注意保护静脉,避免不必要的外力损伤,提高穿刺技术,减少穿刺时对血管的损伤。

5.血液高凝状态:某些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长期卧床等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导致静脉炎。对于存在血液高凝风险的患者,可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等。

在预防静脉炎时,医护人员应提高操作技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血管和药物,患者自身也应注意保护静脉,积极配合治疗,以降低静脉炎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