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彬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妇科

染色体怎么检查

2025.10.14 15:12

染色体检查主要通过采集样本、细胞培养、显微观察、荧光标记和数据分析完成。具体分析如下:

1.采集样本:染色体检查需获取含有细胞的组织或体液,常见样本包括外周血、羊水、绒毛膜或骨髓。外周血采集最简便,通过静脉抽血获取淋巴细胞。羊水穿刺适用于产前诊断,提取胎儿脱落细胞。绒毛膜取样通过宫颈或腹壁获取胎盘组织,骨髓穿刺则用于血液疾病排查。样本需无菌处理并尽快送检,避免细胞降解影响结果。

2.细胞培养:样本中的细胞需在特定培养基中增殖,以获得足够数量的分裂期细胞。淋巴细胞培养需添加植物血凝素刺激分裂,羊水或绒毛细胞需模拟体内环境培养。培养时间因样本类型而异,通常持续2-7天。培养后加入秋水仙素阻滞分裂,使细胞停滞在中期便于观察。

3.显微观察:培养后的细胞经低渗处理破裂红细胞膜,再固定滴片制备染色体标本。吉姆萨染色使染色体显带状结构,便于识别形态和数目异常。显微镜下人工计数或拍照分析,观察是否存在缺失、重复、易位等异常。分辨率受标本质量影响,需排除人为操作误差。

4.荧光标记: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用特定探针标记目标染色体区域。探针与互补序列结合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显示颜色信号。可检测微缺失、微重复及复杂重排,精度高于常规显带技术。多重探针联合使用能同时筛查多条染色体,适用于快速产前诊断或肿瘤遗传学分析。

5.数据分析:将显微图像或荧光信号转化为数字化结果,通过软件比对参考基因组。定量分析染色体片段长度、信号强度及位置关系,生成核型报告。需结合临床表态判断意义,区分致病性变异与多态性改变。数据需复核以避免技术误差导致误诊。

染色体检查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不同检测目的选择相应技术。样本质量直接影响结果可靠性,需规范采集和运输流程。报告解读需结合临床信息,部分变异需家族验证明确意义。检测前应充分告知潜在风险与局限性,尤其是产前诊断涉及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