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体外循环灌注需要做什么

2025.03.24 17:51

体外循环灌注需要确保血液充分氧合、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防止血液凝固、保护器官功能、监测各项生理指标。具体分析如下:

1.确保血液充分氧合:体外循环灌注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人工心肺机将血液充分氧合,以替代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血液从体内引出后,经过氧合器进行氧合,同时排出二氧化碳,确保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水平维持在生理范围内。氧合器的性能直接影响患者的氧供,因此需选择高质量的氧合器,并根据患者的体重、血流速度等参数调整氧合器的使用。

2.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体外循环灌注过程中,需通过人工心肺机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这包括调节泵流量、血压、心率等参数,确保组织器官得到足够的血液灌注。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需密切监测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泵流量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以防止低血压或高血压的发生。

3.防止血液凝固:体外循环灌注过程中,血液与人工材料接触容易引发凝血反应,因此需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来防止血液凝固。抗凝药物的剂量需根据患者的体重、凝血功能等因素精确计算,并在灌注过程中定期监测凝血指标,如活化凝血时间,以确保抗凝效果。同时,需注意防止抗凝过度导致出血并发症。

4.保护器官功能:体外循环灌注可能对心脏、脑、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损伤,因此需采取保护措施。例如,通过控制灌注温度、使用心肌保护液、维持适当的血液酸碱平衡等方式,减少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需密切监测器官功能指标,如尿量、脑电图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器官功能障碍。

5.监测各项生理指标:体外循环灌注过程中,需持续监测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体温、血气分析等。这些指标反映了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灌注效果,需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灌注参数和治疗方案。同时,需注意监测并发症的早期迹象,如低血压、心律失常等,以便及时干预。

体外循环灌注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操作,涉及多个环节的精细调控。通过确保血液充分氧合、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防止血液凝固、保护器官功能以及监测各项生理指标,可以有效支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手术成功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