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中医收敛固涩是什么意思

2025.07.09 08:32

中医收敛固涩是指通过药物或疗法收摄耗散的气血津液,固护体表及脏腑功能,防止精微物质外泄的一种治疗原则。这一概念源自中医藏象理论,强调对人体正气与物质的调控,常用于治疗自汗、遗精、久泻等滑脱不禁之症。

展开而言,收敛固涩的核心在于收与固。中医认为,当人体气、血、精、津等物质过度耗散时,需用酸涩或温补性质的药物进行干预。例如五味子、山茱萸能敛肺止咳、固精止汗;煅龙骨、牡蛎可镇惊安神、收敛固脱。这类药物多具收束之性,能减少毛孔开泄、缩尿止遗,或涩肠固脱以改善慢性腹泻。固涩法常与补益法配合使用,如脾肾阳虚导致的五更泄泻,需在温补脾肾基础上加用肉豆蔻、诃子等涩肠药,标本兼顾。

运用收敛固涩法需注意辨证准确。该法仅适用于纯虚无邪或虚中夹湿的滑脱证,若外邪未清或实热内蕴时误用,可能导致闭门留寇,加重病情。例如表证未解而自汗者,应先解表而非单纯止汗;湿热痢疾若过早使用石榴皮、罂粟壳,反致毒邪内陷。长期固涩可能影响气血流通,需佐以行气活血之品。临床需结合舌脉、病程综合判断,避免机械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