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中医涩肠是什么意思

2025.07.09 08:32

中医涩肠是指运用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中药或疗法,针对肠道滑脱不禁、久泻久痢等病症进行调理的治疗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药物或外治手段收敛肠道、固摄津液,减少肠道过度排泄,恢复肠道正常功能。这一治法源于中医散者收之的治疗原则,尤其适用于虚证导致的肠道不固。

涩肠法在临床主要应用于脾肾阳虚或中气下陷引起的慢性腹泻、五更泻、久痢脱肛等症。常用药物如赤石脂、禹余粮、诃子等矿物类或果实类药物,这类药物多含有鞣质成分,能直接作用于肠黏膜形成保护层。外治法常配合艾灸神阙、关元等穴位以温阳固脱。治疗时需注重整体辨证,常与补脾益肾药配伍使用,如四神丸中既用肉豆蔻涩肠,又配补骨脂温肾。部分涩肠药如石榴皮、五倍子兼具抗菌作用,对感染性腹泻具有双重调节效果。

使用涩肠疗法需严格区分证型,实热积滞或痢疾初起者禁用,以免闭门留寇。含重金属的涩肠药如赤石脂不宜长期服用,需定期检测肝肾功能。老年患者需注意可能引发便秘,宜配合润肠药物。治疗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慢性腹泻患者需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再行中药调理。部分涩肠药可能影响其他药物吸收,建议与其他西药间隔2小时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