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心脏呼吸骤停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2025.03.07 20:04

心脏呼吸骤停的临床表现包括意识突然丧失、呼吸停止或异常、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皮肤苍白或发绀。具体分析如下:

1.意识突然丧失:心脏呼吸骤停时,大脑供血中断,导致意识迅速丧失。患者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无法唤醒。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几秒钟内,是心脏骤停的最早表现之一。意识丧失的严重程度与脑部缺血时间成正比,时间越长,脑损伤越严重。

2.呼吸停止或异常:心脏骤停后,呼吸中枢失去功能,导致呼吸停止。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异常呼吸,如喘息样呼吸或呼吸浅慢。这种异常呼吸是濒死期的表现,提示生命体征即将消失。呼吸停止或异常是判断心脏骤停的重要依据之一。

3.大动脉搏动消失:心脏骤停时,心脏停止有效收缩,导致大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和股动脉是最常用的检查部位。大动脉搏动消失是诊断心脏骤停的关键体征,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检查时应避免过度用力,以免影响判断。

4.瞳孔散大:心脏骤停导致脑部缺血,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出现瞳孔散大。瞳孔散大通常在心脏骤停后1-2分钟内出现,是脑干功能受损的表现。瞳孔散大的程度和速度与脑部缺血程度相关,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5.皮肤苍白或发绀:心脏骤停后,血液循环停止,导致皮肤苍白。随着缺氧时间延长,皮肤可能出现发绀,尤其是口唇和甲床。皮肤颜色变化是判断心脏骤停的重要体征之一,也是评估心肺复苏效果的重要指标。皮肤颜色的恢复提示循环功能的改善。

心脏呼吸骤停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在等待专业急救人员到达之前,旁观者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的质量和持续时间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除颤器的早期使用可以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心脏呼吸骤停后的综合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脑保护、病因治疗等,需要多学科协作。预防心脏呼吸骤停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定期体检和健康管理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潜在的心脏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