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ERCP取胆总管结石有什么风险

2025.01.17 14:36

ERCP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胆总管结石的风险包括出血、感染、胰腺炎、穿孔、胆道损伤。具体分析如下:

1.出血:ERCP过程中,医生可能需要对胆道进行操作,如扩张或切割,可能导致血管损伤,从而引发出血。出血的程度可以从轻微的血肿到严重的内出血不等,严重时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干预或手术来止血。出血的风险在有既往出血史、凝血功能异常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中更高。在手术前,医生通常会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感染:ERCP操作可能引入细菌,导致胆道感染,常见的感染包括胆管炎。感染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发热、寒战、腹痛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败血症。为了降低感染风险,医生通常会在手术前给予抗生素预防,并在手术过程中采取无菌操作。及时识别和处理感染也是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

3.胰腺炎:ERCP过程中,操作可能刺激胰腺,引发急性胰腺炎。胰腺炎的症状包括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能导致住院治疗。虽然大多数患者不会出现胰腺炎,但对于有胰腺疾病史或多次进行ERCP的患者,风险会相对增加。术后监测患者的症状和生化指标是预防和早期发现胰腺炎的重要措施。

4.穿孔:在ERCP过程中,内窥镜可能意外穿透胆道或胰腺,导致穿孔。穿孔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可能需要紧急手术修复。穿孔的风险与操作的复杂性、患者的解剖结构以及既往手术史有关。医生在进行ERCP时会尽量避免穿孔,并在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状况,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并发症。

5.胆道损伤:ERCP操作可能导致胆道的机械损伤或功能障碍,表现为胆汁外漏或胆道狭窄。胆道损伤可能导致胆汁积聚,引发胆囊炎或胆管炎等并发症。损伤的风险与操作的难度、患者的解剖变化以及既往手术史有关。术后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胆道损伤,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ERCP取胆总管结石虽然是一项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也伴随一定的风险。在进行此项手术前,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潜在风险和益处,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术后也需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及时就医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