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什么情况下要做胆囊切除

2025.01.17 14:35

胆囊切除的原因是胆结石引起的胆囊炎、胆囊息肉、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囊功能障碍。具体分析如下:

1.胆结石引起的胆囊炎:胆结石是胆囊内最常见的病变,通常会导致胆囊炎的发生。当胆结石阻塞胆囊的出口时,胆汁无法正常排出,导致胆囊内压力增加,进而引发炎症反应。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或者炎症严重,医生会建议进行胆囊切除手术,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是胆囊内壁的良性肿瘤,虽然大多数息肉不会引起症状,但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发展为癌症。特别是当息肉直径超过1cm时,切除胆囊是预防癌变的有效措施。医生会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综合判断,决定是否进行手术。

3.急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急性炎症,通常由胆结石引起。患者会出现剧烈的右上腹痛、发热、恶心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胆囊穿孔或其他严重并发症。急性胆囊炎患者通常需要尽快进行胆囊切除手术,以避免病情恶化。

4.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是胆囊长期反复发炎的结果,患者可能会经历反复的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虽然有些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控制症状,但如果症状严重且影响生活质量,医生会建议进行胆囊切除手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

5.胆囊功能障碍:胆囊功能障碍是指胆囊无法有效收缩和排空胆汁,可能导致消化不良和腹痛等症状。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胆囊功能异常,若保守治疗无效,手术切除胆囊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胆囊切除手术是治疗胆囊相关疾病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后,患者通常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和饮食,但仍需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