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中医对运动的理解是什么

2025.07.09 08:32

中医对运动的理解强调动静结合、阴阳平衡,认为适度运动是维持气血畅通、调和脏腑功能的重要方式。运动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导引的一部分,通过肢体活动促进体内气机运行,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中医提倡的运动方式需符合个体体质与自然规律,而非盲目追求强度或速度。

中医认为,运动的核心在于形神共养。肢体活动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导引术,注重动作与呼吸的协调,既能锻炼筋骨,又能调节内在气息。过度运动或静止不动均会打破阴阳平衡,导致气血耗损或瘀滞。例如,长期久坐易生痰湿,而剧烈运动可能耗伤元气。中医主张小劳适度,根据季节、年龄、体质选择运动方式,如春季宜舒展,冬季宜收敛,阳虚者适合温和运动,阴虚者需避免过度出汗。

运动时需注意顺应自然与自身状态。饭后不宜立即运动,以免影响脾胃运化;情绪波动较大时,应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气机逆乱。运动后若出现疲劳、头晕等不适,可能提示气血消耗过度,需及时调整。运动环境也需讲究,如避开风邪强盛之地,防止外邪乘虚而入。中医强调运动与静养结合,例如运动后配合冥想或闭目养神,有助于恢复元气,实现身心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