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内科

中医对运动的理解

2025.06.23 17:35

中医认为运动是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重要手段,通过适度活动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运动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动以养形,静以养神的结合,强调动静相宜,以促进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动。

中医对运动的理解根植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自然界四季更替、阴阳消长,人体也应顺应自然规律调整运动方式。例如,春季宜舒展筋骨,夏季可适度出汗,秋季适合收敛运动,冬季则以静养为主。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导引术,通过缓慢柔和的肢体动作配合呼吸,调和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运动过度或不足均会打破平衡,导致劳则气耗或久卧伤气,因此需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宜强度。阴虚体质者适合温和运动,阳虚者则可适当增加活动量以激发阳气。

运动时需注意避免极端环境与不当方式。大风、寒湿或烈日下剧烈运动易使外邪入侵,饭后立即运动可能损伤脾胃。运动前后应做好热身与放松,防止筋骨损伤。情绪波动较大时不宜强行运动,以免气血逆乱。中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更需量力而行,以微微汗出、身心舒畅为度。传统导引术强调形神共养,运动中需专注体会身体感受,避免分心耗神。长期坚持规律运动,方能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养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