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什么是自免性肝炎

2025.08.20 16:10

自免性肝炎是一种慢性肝脏疾病,主要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导致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肝细胞,进而引发肝脏炎症和损伤。这种疾病通常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可能伴随有疲劳、黄疸、腹痛等症状。自免性肝炎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遗传、环境因素以及感染等可能在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作用。

在自免性肝炎的诊断过程中,医生通常会通过血液检查来检测特定的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和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这些抗体的存在常常提示免疫系统对肝细胞的攻击。肝功能测试和肝脏活检也可能被用来评估肝脏的损伤程度。治疗方面,通常采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调节药物,以控制免疫反应,减轻肝脏炎症,防止进一步的肝损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可以实现长期缓解。

在管理自免性肝炎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关键事项。首先,定期进行肝功能监测和随访,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其次,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十分重要,包括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充足的休息,能够帮助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对于饮酒和药物使用,需谨慎对待,避免对肝脏造成额外负担。心理健康同样不可忽视,面对慢性疾病的挑战,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确保肝脏健康得到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