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什么是布氏杆菌病

2025.08.21 17:54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食用未经过处理的动物产品传播给人类。这种病症在农牧区和与牲畜密切接触的职业群体中较为常见,尤其是牛、羊、猪等动物是主要的宿主。

布氏杆菌病的症状多样,通常包括发热、乏力、头痛、关节疼痛和肌肉疼痛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慢性病变,影响多个器官。感染后,病原体可能在体内潜伏一段时间,症状可能在几周到几个月内逐渐显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长期的健康问题,如关节炎、脊柱炎或其他慢性并发症。诊断通常依赖于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以及实验室检测,如血清学检测或培养布氏杆菌。治疗方面,抗生素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在预防布氏杆菌病方面,注意个人卫生和食品安全至关重要。接触动物时应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动物体液和分泌物。对于从事畜牧业的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疫苗接种可以降低感染风险。在处理生肉和乳制品时,确保这些食品经过充分加热或消毒,避免食用生食或未消毒的乳制品。了解布氏杆菌病的传播途径和症状,能够帮助及时识别和处理潜在的感染病例,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影响。布氏杆菌病的防控需要个人、社区和公共卫生系统的共同努力,确保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