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什么是颅内低压综合征

2025.08.18 14:54

颅内低压综合征是一种由于颅内压降低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疾病。通常情况下,颅内压的正常范围在70到150毫米水柱之间,当颅内压低于正常范围时,可能会导致脑组织和脑脊液的异常变化,从而引发各种不适症状。

颅内低压综合征的主要表现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耳鸣、颈部僵硬等。头痛通常是最为显著的症状,常常在站立或坐起时加重,而在平卧时减轻。这种头痛的性质常被描述为钝痛或压迫感,可能伴随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在进行剧烈活动或长时间保持直立姿势时,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颅内低压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脑脊液漏、外伤、手术后并发症、脱水等。脑脊液漏通常是由于脊柱或颅内的膜损伤导致的,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自愈,但也可能需要医疗干预。对于确诊,医生通常会通过影像学检查、腰椎穿刺等方法来评估颅内压及脑脊液的情况。

在应对颅内低压综合征时,需特别注意症状的变化和病情的进展。患者在出现明显的头痛、视力变化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时,应及时寻求医疗帮助。对于确诊后,治疗方案通常包括补充液体、使用咖啡因类药物、进行物理治疗等,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手术修复脑脊液漏。日常生活中,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和避免剧烈运动也有助于缓解症状。患者在恢复期间应避免长时间保持直立姿势,适当休息和调整生活方式,以促进康复。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是应对颅内低压综合征的关键,能够有效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