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肠道出血应做什么检查

2025.02.13 07:20

肠道出血可做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肠镜检查、胶囊内镜检查、血管造影检查、CT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粪便常规可查看粪便的颜色、形状、有无白细胞等,潜血试验对肠道少量出血较为敏感。通过检测粪便中的潜血情况,能初步判断肠道是否存在出血问题。若潜血阳性,提示肠道有出血,但不能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需要进一步检查。这是一种简单、无创的初步筛查方法,对肠道疾病的早期发现有重要意义。

2.肠镜检查: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出血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包括是否有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在检查过程中,如果发现出血点或可疑病变,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对于大肠部位的出血,肠镜检查的准确性较高,并且可以同时进行一些治疗操作,如息肉切除等。

3.胶囊内镜检查:胶囊内镜是一种新型的检查方法。患者吞服一颗带有摄像头的胶囊,胶囊在肠道内随着肠道蠕动前行,拍摄肠道内部的图像。这种检查方式对小肠疾病导致的肠道出血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小肠较长且传统检查手段难以全面观察。不过,胶囊内镜也有一定局限性,例如可能会遗漏一些病变,且不能进行活检和治疗。

4.血管造影检查:血管造影主要用于检查肠道血管性疾病引起的出血。通过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然后在X线下观察血管的形态、分布以及是否有造影剂外溢等情况。能够准确地找到出血的血管,对于一些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等引起的肠道出血诊断价值很高。但是,血管造影属于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如造影剂过敏、血管损伤等。

5.CT检查:CT检查可以对肠道进行断层扫描,有助于发现肠道的占位性病变、肠壁增厚、肠腔外的病变等情况。对于肠道出血的病因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在判断肠道周围组织的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肿瘤转移等方面有优势。不过,CT检查对于肠道黏膜的细微病变显示不如肠镜检查清晰。

在进行肠道出血相关检查前,患者应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药物过敏史等信息。检查过程中需遵循医生的指导,如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检查后根据检查类型注意休息和饮食调整,例如肠镜检查后要避免剧烈运动,待肠道功能恢复后再正常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