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新生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怎么办

2025.03.07 20:04

新生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需及时进行病因治疗、抗凝治疗、补充凝血因子、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支持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1.病因治疗:新生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多由感染、缺氧、酸中毒等引起,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感染需使用抗生素,缺氧需改善通气,酸中毒需纠正酸碱平衡。及时控制原发病可有效阻止病情进展,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2.抗凝治疗:在明确诊断后,需尽早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肝素可抑制凝血酶活性,阻止微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调整剂量,避免出血风险。

3.补充凝血因子: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消耗大量凝血因子,需及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等。补充凝血因子可改善凝血功能,减少出血倾向,同时需监测凝血指标,调整补充量。

4.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可加重病情,需及时纠正。通过静脉补液、使用碱性药物等措施,维持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稳定,有助于改善微循环和器官功能。

5.支持治疗:包括维持体温、保证营养、预防感染等。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需注意保暖;营养支持可通过静脉营养或母乳喂养;预防感染需严格无菌操作,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支持治疗有助于提高患儿抵抗力,促进康复。

新生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危重病症,需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需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通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多数患儿可得到良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