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核黄疸是什么病

2024.11.19 09:21

核黄疸是一种严重的新生儿疾病。主要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过高,并且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沉积在基底神经节、脑干神经核等部位,从而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胆红素是红细胞正常分解代谢的产物。在新生儿时期,由于多种原因,比如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不能有效地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或者存在母婴血型不合引发溶血等情况,使得胆红素在体内大量堆积。当胆红素水平过高时,就可能突破血脑屏障。一旦胆红素进入脑组织,就会干扰脑细胞的正常代谢,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和死亡。患病的新生儿可能会出现嗜睡、拒奶、肌张力减退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抽搐、角弓反张,甚至死亡。即便存活下来,也通常会遗留听力障碍、智力低下、手足徐动症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对孩子的一生都造成极大的影响。

对于核黄疸,要特别注意预防。孕期要做好产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新生儿溶血的因素,如母婴血型不合等情况。新生儿出生后,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如早产、低体重儿等,更要加强监测。一旦发现胆红素升高,要及时采取措施,如光照疗法等降低胆红素水平,避免发展为核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