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外伤性胆管损伤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2025.08.11 14:18

外伤性胆管损伤需及时明确诊断、严格把握手术时机、术中精细操作避免二次损伤、术后密切监测胆汁引流情况、长期随访观察肝功能变化。具体分析如下:

1.及时明确诊断:外伤性胆管损伤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或胆道造影快速判断损伤部位及程度。延迟诊断可能导致胆汁性腹膜炎或感染性休克,增加治疗难度。腹痛、黄疸及发热是常见表现,但需与腹腔其他脏器损伤鉴别。

2.严格把握手术时机:根据损伤程度选择修复或引流手术,完全断裂需尽早手术重建胆道连续性。合并大出血或休克时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但胆管修复不宜超过48小时以避免组织水肿粘连。部分损伤可尝试内镜或介入治疗,但需评估效果。

3.术中精细操作避免二次损伤:手术需充分暴露胆管区域,避免盲目钳夹或电灼。吻合时应采用可吸收线减少异物反应,保证黏膜对合完整。若胆管缺损较大,可考虑自体组织修补或胆肠吻合,确保无张力缝合。

4.术后密切监测胆汁引流情况:留置引流管观察胆汁量、颜色及性状,每日记录。胆汁突然减少可能提示梗阻,引流量过多需警惕胆瘘。定期检测胆红素及肝功能指标,异常时及时行影像学复查。

5.长期随访观察肝功能变化:即使术后恢复良好,仍需定期复查超声及肝功能,警惕胆管狭窄或结石形成。术后3个月、6个月及每年复查胆道造影,早期发现狭窄可采取球囊扩张等干预。

发生外伤性胆管损伤后,需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剧烈活动或腹压增高动作。饮食宜低脂清淡,减少胆汁分泌负担。出现寒战、高热或持续黄疸应立即就医。康复期间禁止饮酒及使用肝毒性药物,定期复查确保胆道功能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