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成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急性胆囊炎是怎么得的

2025.03.05 16:30

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发生急性炎症引起的疾病。常见原因包括胆囊结石阻塞胆囊管、细菌感染以及胆汁淤积等。这些因素导致胆囊内压力升高,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引发炎症反应。急性胆囊炎通常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需及时就医治疗。

急性胆囊炎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胆囊结石密切相关。胆囊结石是胆囊内形成的固体物质,当结石阻塞胆囊管时,胆汁无法正常排出,导致胆囊内压力升高。这种压力升高会损害胆囊壁,引发炎症反应。胆汁淤积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细菌感染进一步加重炎症。其他少见原因包括胆囊血管栓塞、胆囊壁缺血等。某些高危因素如肥胖、高脂饮食、糖尿病等也会增加患病风险。急性胆囊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超声检查是首选方法,可发现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等特征性表现。

急性胆囊炎患者需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急性期应禁食,以减少胆囊收缩和胆汁分泌,缓解症状。病情稳定后可逐渐恢复低脂、清淡饮食,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戒烟戒酒,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预防复发。对于反复发作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胆囊切除术。术后需遵循医生指导,逐步恢复饮食和活动。急性胆囊炎是一种需要及时治疗的疾病,早期诊断和干预可有效改善预后,降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