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致命性心律失常包括哪些

2025.03.24 17:51

致命性心律失常包括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尖端扭转型室速、无脉性室速和心脏停搏。具体分析如下:

1.心室颤动:心室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室肌快速而不协调的颤动,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泵血。这种情况会迅速导致血液循环中断,若不及时进行电除颤,患者将在几分钟内死亡。心室颤动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电解质紊乱或心脏结构异常的患者。

2.心室扑动:心室扑动是一种快速而有规律的心室收缩,频率通常在250-350次/分钟。虽然心室扑动比心室颤动稍有序,但仍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若不及时处理,心室扑动可能迅速恶化为心室颤动,最终导致心脏骤停。

3.尖端扭转型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围绕基线扭转。这种心律失常通常与QT间期延长有关,可能由药物、电解质紊乱或遗传因素引起。尖端扭转型室速可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进展为心室颤动。

4.无脉性室速:无脉性室速是一种室性心动过速,虽然心脏仍在快速收缩,但由于收缩效率低下,无法产生有效的脉搏和血压。这种情况会导致重要器官灌注不足,若不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患者将很快死亡。

5.心脏停搏:心脏停搏是指心脏完全停止跳动,心电图表现为一条直线。这种情况可能是各种严重心脏疾病的终末表现,也可能是严重创伤、中毒或代谢紊乱的结果。心脏停搏后,若不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患者将在几分钟内死亡。

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往往与心脏结构异常、电解质紊乱、药物作用或急性心肌缺血等因素密切相关。及时识别和正确处理这些心律失常对于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临床医生应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电除颤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预防性措施如控制基础疾病、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避免诱发因素也应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