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慢性肠炎主要分为几种

2025.02.23 12:28

慢性肠炎主要分为感染性慢性肠炎、炎症性肠病、放射性肠炎、缺血性肠炎、过敏性肠炎等。具体分析如下:

1.感染性慢性肠炎:感染性慢性肠炎多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长期感染肠道所致。例如慢性细菌性痢疾,志贺氏菌长期在肠道内繁殖,不断侵袭肠黏膜,引起肠道的慢性炎症。患者常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可能带有黏液或脓血。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因为病原体难以彻底清除,肠道黏膜持续受到刺激,影响肠道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2.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侵犯直肠和结肠黏膜,病变呈连续性分布。患者会出现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症状。其发病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肠道黏膜,导致黏膜炎症、溃疡形成。克罗恩病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整个消化道,呈节段性分布。肠道黏膜会出现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等特征性病变,患者除了腹痛、腹泻外,还可能有发热、营养障碍等表现。

3.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肠炎是由于盆腔、腹腔等部位接受放射治疗后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在放射治疗过程中,肠道黏膜对放射线较为敏感,受到损伤后发生炎症反应。早期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肠道黏膜反复受损,可出现肠黏膜萎缩、肠壁增厚、肠腔狭窄等改变,进而导致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可能会出现排便困难、腹胀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4.缺血性肠炎:缺血性肠炎是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肠道炎症。常见于老年人,多因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导致肠道局部缺血。患者突然发病,腹痛较为剧烈,初期多为痉挛性疼痛,随后可转为持续性疼痛。同时伴有腹泻,大便可带有鲜血。由于肠道缺血、缺氧,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引发细菌感染,进一步加重肠道炎症。如果缺血情况得不到及时改善,可能会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后果。

5.过敏性肠炎:过敏性肠炎与食物过敏、肠道对某些物质过敏反应有关。当患者摄入特定的过敏原,如某些蛋白质、食物添加剂等,肠道免疫系统会产生过敏反应。患者常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还可能伴有皮肤瘙痒、皮疹等过敏症状。这种肠炎的症状发作与接触过敏原密切相关,避免接触过敏原后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但肠道黏膜的过敏状态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在日常生活中,慢性肠炎患者应注意饮食规律,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生冷食物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如果出现症状加重或持续不缓解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