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慢性回肠炎有哪几种

2024.12.20 09:41

慢性回肠炎按病因可分为感染性慢性回肠炎、免疫性慢性回肠炎、缺血性慢性回肠炎、放射性慢性回肠炎、药物性慢性回肠炎。具体分析如下:

1.感染性慢性回肠炎: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长期作用于回肠黏膜可引发慢性炎症。例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回肠后,可逐渐破坏肠黏膜,形成慢性溃疡、炎症,患者常有低热、盗汗、腹痛、腹泻等症状,病程较长,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肠道狭窄、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2.免疫性慢性回肠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时,机体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回肠组织。像克罗恩病,这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回肠末端等部位。肠道黏膜会出现非干酪性肉芽肿,炎症呈节段性分布,患者会有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表现,还可能伴有肛周病变等肠外表现。

3.缺血性慢性回肠炎:由于供应回肠的血管发生狭窄或堵塞,导致回肠局部缺血,进而引发慢性炎症。常见于老年人或有心血管疾病基础的患者。长期的缺血会使肠黏膜萎缩、溃疡形成,患者可出现腹部隐痛、消化不良、便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肠坏死。

4.放射性慢性回肠炎:多是因为腹部接受放射治疗后引起的回肠损伤。例如盆腔肿瘤患者在接受放疗时,回肠受到辐射影响。肠黏膜细胞受损后,会出现慢性炎症反应,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还可能出现肠道粘连、梗阻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5.药物性慢性回肠炎: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对回肠黏膜造成损害而引发炎症。如非甾体抗炎药,长期服用可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影响回肠黏膜的保护机制。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停药后部分患者症状可逐渐缓解,但严重者可能需要进一步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慢性回肠炎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