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慢性结肠炎有几种

2025.01.02 13:40

慢性结肠炎按病因可分为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缺血性结肠炎、伪膜性结肠炎、感染性结肠炎。具体分析如下:

1.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主要症状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导致的炎症反应在其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克罗恩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特点是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肠梗阻,还可能有发热、营养障碍等全身表现。发病机制可能与感染、遗传、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免疫因素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3.缺血性结肠炎:由于结肠血管闭塞性或非闭塞性疾病所致的、以结肠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综合征。多发生于老年人,常突然发病。主要症状为腹痛,多为左下腹或左季肋部突发绞痛,继而腹泻,粪便少量带血。其病因主要是供应结肠的血管发生阻塞或痉挛,导致局部肠壁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肠黏膜损伤和炎症反应。

4.伪膜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也可累及小肠的急性黏膜坏死、纤维素渗出性炎症。多与使用抗生素有关,尤其是广谱抗生素。患者主要表现为腹泻,轻者每日2-3次,重者可达数十次,粪便呈黄绿色水样便,可有伪膜排出。抗生素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艰难梭菌等机会致病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从而引起肠黏膜损伤和炎症。

5.感染性结肠炎: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不同的病原体感染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例如细菌感染时,患者可能有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等症状;病毒感染多表现为水样便、恶心、呕吐、腹痛等;寄生虫感染则可能出现腹痛、腹泻、消瘦等症状,还可能在粪便中发现寄生虫卵或虫体。感染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原体进行抗感染治疗。

在对待慢性结肠炎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定期复查。如果出现症状加重或新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免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