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腺瘤性结肠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2024.12.03 11:23

腺瘤性结肠息肉的产生可能与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炎症刺激、肠道微生态失衡、年龄增长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的突变或遗传缺陷可导致腺瘤性结肠息肉的遗传易感性。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APC基因的胚系突变引起。携带这种突变基因的个体,其结直肠内会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大量生长腺瘤性息肉,如不及时干预,几乎都会发展成结直肠癌。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息肉并处理。

2.饮食因素: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食物容易引发腺瘤性结肠息肉。高脂肪食物可增加肠道内胆汁酸的分泌,胆汁酸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可转化为具有致癌性的次级胆汁酸,刺激肠黏膜上皮增生,进而形成息肉。而低纤维饮食会使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增加肠道对有害物质的吸收。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有助于降低息肉发生风险。

3.炎症刺激:肠道的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长期刺激肠黏膜,可导致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生,进而形成息肉。炎症反应会引起细胞因子的释放、免疫细胞的浸润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肠黏膜细胞,干扰正常的细胞增殖和凋亡平衡。积极治疗肠道炎症性疾病,控制炎症反应,可减少息肉的发生。

4.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平衡对肠道健康至关重要。当肠道微生态失衡时,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会影响肠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例如某些有害菌可产生毒素,损害肠黏膜,同时也可能影响肠道内的信号传导通路,促进肠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形成息肉。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可通过摄入益生菌、益生元等方式来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5.年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肠道黏膜细胞的增殖和修复能力逐渐下降,细胞内的DNA损伤不断累积,同时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也有所减弱。这些变化使得肠道黏膜更容易发生异常增生,形成腺瘤性息肉。老年人应更加重视肠道健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息肉。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这些都有助于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减少腺瘤性结肠息肉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