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乙状结肠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2024.12.03 11:33

乙状结肠息肉的引起与遗传因素、炎症刺激、不良生活习惯、年龄增长、肠道微生态失衡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的突变或遗传易感性可导致乙状结肠息肉的发生。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就是一种典型的遗传性疾病,由APC基因的胚系突变引起,患者的结直肠内会出现大量的腺瘤性息肉。这种情况下,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调控机制出现异常,使得肠道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形成息肉。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息肉。

2.炎症刺激:长期的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会反复刺激乙状结肠黏膜。炎症因子的释放会导致黏膜损伤,在修复过程中,黏膜细胞可能出现异常增生,进而形成息肉。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肠黏膜不断地进行损伤-修复循环,容易促使息肉形成。积极治疗肠道炎症疾病,控制炎症发展,有助于减少息肉发生的风险。

3.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酗酒、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与乙状结肠息肉的形成密切相关。吸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和酒精会对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和损害。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其中的有害物质对肠黏膜造成刺激。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保持适度运动等,对肠道健康有益。

4.年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乙状结肠黏膜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平衡可能被打破。细胞的老化、代谢功能的下降等因素使得肠道黏膜更容易出现异常增生,从而导致息肉的形成。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衰退,肠道黏膜的自我修复和防御能力减弱,息肉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老年人应更加关注肠道健康,定期进行体检。

5.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正常情况下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当肠道微生态失衡时,例如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有害菌产生的毒素可能刺激肠黏膜,改变肠道内环境,促使黏膜细胞异常增生形成息肉。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可通过摄入益生菌、益生元等方式来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同时,对于有肠道疾病家族史或出现肠道不适症状的人群,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乙状结肠息肉等肠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