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

2025.02.06 08:49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主动脉壁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主动脉夹层的发生通常是由于主动脉内膜的撕裂,导致血液进入主动脉壁的中层,形成夹层。这种情况可以引发血管腔的狭窄或完全阻塞,进而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甚至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因素。首先,主动脉壁的结构组成是关键,主动脉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构成,其中中膜的平滑肌细胞和弹性纤维对于维持主动脉的弹性和强度至关重要。当这些结构受到损伤或退化时,主动脉壁的强度下降,容易发生撕裂。其次,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的重要危险因素,持续的高血压会增加主动脉壁的压力,导致内膜的撕裂。遗传因素也在主动脉夹层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马凡综合征和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等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会导致主动脉壁的结构异常,增加夹层发生的风险。其他因素如吸烟、年龄、性别男性更易发生以及某些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也可能促使主动脉夹层的发生。

在预防和管理主动脉夹层时,需要特别注意几个方面。首先,定期监测血压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是预防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措施。对于有高血压或家族史的人群,定期体检和早期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以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压力。了解自身的遗传风险,尤其是有结缔组织疾病家族史的人,应定期进行心血管检查,及早发现潜在问题。主动脉夹层一旦发生,需立即就医,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和治疗,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预防和早期干预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