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彬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妇科

毛霉菌是怎么引起的

2025.04.16 11:03

毛霉菌感染主要由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皮肤黏膜屏障受损、环境接触高浓度孢子、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或血液病等因素引起。具体分析如下:

1.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低下是毛霉菌感染的核心诱因。当机体免疫防御能力下降,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或数量减少时,难以有效清除吸入或接触的毛霉菌孢子。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以及恶性肿瘤接受化疗者,均属于高危群体。免疫系统无法及时识别和消灭病原体,导致孢子萌发为菌丝并侵入组织。

2.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滥用会破坏人体正常菌群平衡,减少对毛霉菌的竞争性抑制,增加感染风险。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功能,削弱机体对真菌的防御能力。长期大剂量使用此类药物可能掩盖感染初期症状,延误治疗时机,促进毛霉菌在深部组织扩散。

3.皮肤黏膜屏障受损:皮肤破损、烧伤、手术伤口或黏膜溃疡为毛霉菌提供了直接入侵途径。创伤部位暴露于污染环境时,孢子易附着并穿透表皮或黏膜下层。糖尿病患者因微血管病变导致组织修复能力下降,伤口长期不愈,更易继发侵袭性感染。

4.环境接触高浓度孢子:毛霉菌广泛存在于土壤、腐烂有机物及空气中,农民、园艺工作者或建筑工人可能因吸入或皮肤接触高浓度孢子而感染。医院内若通风不良或存在霉变物品,也可能成为传播源。孢子通过呼吸道、鼻窦或肺部进入人体,在适宜条件下发展为侵袭性疾病。

5.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或血液病:糖尿病未控制者血糖升高,酸性代谢产物积累,为毛霉菌提供了有利生长环境。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或淋巴瘤常伴随粒细胞缺乏,进一步降低抗真菌能力。此类患者感染后病情进展迅速,易发生血管侵袭及组织坏死,预后较差。

毛霉菌感染需结合临床病史与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早期诊断和针对性抗真菌治疗至关重要,同时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减少诱发因素。预防措施包括加强高危人群防护、规范用药及改善环境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