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呕血最常见的原因是什么

2025.02.16 14:08

呕血最常见的原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系统。具体分析如下:

1.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主要是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消化所形成的。溃疡侵蚀周围血管时可引起出血,导致呕血。当溃疡底部的血管被侵蚀破裂,出血量可大可小。如果是小血管破裂,可能表现为少量呕血或黑便;若大血管破裂,则可能出现大量呕血,甚至休克。患者多有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病史。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由肝硬化引起。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使食管和胃底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力增高,从而形成静脉曲张。这些曲张的静脉壁薄而脆弱,容易破裂出血。一旦破裂,往往出血量较大且迅猛,常表现为大量呕血,可伴有黑便,患者迅速出现休克症状。患者多有慢性肝病病史,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

3.急性胃黏膜病变:常由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等应激状态引起,也可因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大量饮酒等因素诱发。在这些因素作用下,胃黏膜发生急性糜烂、溃疡,导致黏膜下血管破裂出血,引起呕血。出血量多少不一,可伴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

4.胃癌:胃癌组织缺血坏死,表面发生糜烂或溃疡,侵蚀血管时可引起出血。早期胃癌可能出血量较少,不易察觉,随着病情进展,出血量可能逐渐增多。患者除呕血外,还可伴有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上腹部疼痛不适等症状,且疼痛无明显规律性。

5.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系统: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尿毒症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引起胃肠道出血而出现呕血。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白血病细胞浸润胃肠道黏膜,也可导致黏膜出血。尿毒症患者体内毒素蓄积,影响血小板功能,损害胃肠道黏膜,引起出血。这些患者除呕血外,还伴有原发疾病的相关症状,如贫血、发热、乏力等。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饮酒、滥用药物等不良行为。如果有慢性疾病,应积极治疗,定期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病变。对于呕血患者,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