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呕血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2025.02.23 12:28

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常见原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全身性疾病累及上消化道等。具体分析如下:

1.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引起呕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当溃疡侵蚀到周围血管时,就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自身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都可诱发溃疡。患者常有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的病史。对于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呕血,治疗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根除幽门螺杆菌等。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由肝硬化引起。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使食管和胃底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力增高,形成静脉曲张。当静脉曲张破裂时,会引起大量呕血,常为鲜红色,出血量较大且迅猛。患者多有肝硬化病史,如长期酗酒、病毒性肝炎等。治疗上除了采取紧急止血措施外,还需要针对肝硬化进行综合治疗,如改善肝功能、降低门静脉压力等。

3.急性胃黏膜病变: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等应激状态下,可引起胃黏膜的急性病变,导致黏膜糜烂、出血。另外,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能损伤胃黏膜。患者呕血多为间歇性,出血量多少不一。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给予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4.胃癌:胃癌患者癌组织缺血坏死,表面发生糜烂或溃疡,侵蚀血管时可引起出血。早期胃癌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对于胃癌引起的呕血,除了止血治疗外,还需要根据病情进行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5.全身性疾病累及上消化道: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而出现呕血。例如血液系统疾病中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引起出血。尿毒症患者体内毒素蓄积,影响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因子活性,也可导致消化道出血。对于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呕血,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呕血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病情。患者应保持安静,避免紧张情绪加重出血。同时,在未明确病因之前,不要自行服用药物,以免加重病情。